【古籍摘要】 
	①《本草綱目》:治腎泄,通命門,暖丹田,斂精神,壯骨髓,延四肢。 
	②《藥性論》:主男子腰疼,膝冷囊濕,逐諸冷痹頑,止小便利,腹中冷。 
	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治冷勞,明耳目,助骨骼伸展,關節(jié)移位。 
	  
	來源 
	本品為豆科植物補骨脂的干燥成熟果實。 
	
	別名 
	又名:破故紙,婆固脂,胡韭子。 
	
	產(chǎn)地 
	產(chǎn)于云南(西雙版納)、四川金沙江河谷。常生長于山坡、溪邊、田邊;河北、山西、甘肅、安徽、江西、河南、廣東、廣西、貴州等省區(qū)有栽培。印度、緬甸、斯里蘭卡也有分布。 
	
	采收加工 
	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果序,曬干,搓出果實,除去雜質。 
	
	性狀 
	本品呈腎形,略扁,長3~5mm,寬2~4mm,厚約1.5mm。表面黑色、黑褐色或灰褐色,具細微網(wǎng)狀皺紋。頂端圓鈍,有一小突起,凹側有果梗痕。質硬。果皮薄,與種子不易分離;種子1枚,子葉2,黃白色,有油性。氣香,味辛、微苦。 
	
	飲片  
	【炮制】 補骨脂 除去雜質。 
	
	性味歸經(jīng) 
	辛、苦,溫。歸腎、脾經(jīng)。 
	
	功能與主治 
	溫腎助陽,納氣平喘,溫脾止瀉;外用消風祛斑。用于腎陽不足,陽痿遺精,遺尿尿頻,腰膝冷痛,腎虛作喘,五更泄瀉;外用治白癜風,斑禿。 
	
	用法用量 
	6~10g。外用20%~30%酊劑涂患處。 
	
	使用注意: 
	1.陰虛火旺者忌服。
	3.《得配本草》:陰虛下陷,內熱煩渴,眩暈氣虛,懷孕心胞熱,二便結者禁用。 
	
	貯藏 
	置干燥處。 
	
	補骨脂小故事 
	相傳,唐朝元和年間,75歲高齡的相國鄭愚被皇上任命為海南節(jié)度使。年邁體衰的鄭相國只好馬不停蹄地去赴任。旅途勞頓和水土不服,使他“傷于內外,眾疾俱作,陽氣衰絕”,而一病不起。 
	后來,訶陵國李氏三番登府推薦中藥“補骨脂”。鄭相國抱著試試看的心情,按照李氏介紹的方法,服后七八日,漸覺應驗,又連服十日,眾疾竟霍然而愈。后鄭愚常服此藥品,82歲時辭官回京,將此藥廣為介紹,并吟詩一首:“七年使節(jié)向邊隅,人言方知藥物殊;奇得春光采在手,青娥休笑白髭須?!?/span>